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在《论语》中,孔子极力称道颜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像颜回那样的弟子,他在孔子门下修学,整天“如愚”似的不违老师的言教,但“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他就像《老子》中所说的那种上士一样,默默地去实践孔子的言教,也正因为如此,他闻一知十,居孔门弟子中的仁义之首。惟其如此,当颜回早死的时候,孔子感到非常地伤心,他失声痛哭道:“噫!天丧予!天丧予!”而且,孔子还在回答季康子询问门下“弟子孰为好学”时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可以看出,颜回应当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最佳弟子,因而,他的死亡引起了孔子无尽的悲伤。孔子及其门人颜回的人生境界给了后世士大夫以深远的历史影响,到了宋代,由于禅宗的迅速发展,给当时的社会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致出现了“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也就在此时,宋儒为了挽救儒门衰败的气象,他们大胆地从禅门中吸收合理的思想,以丰富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而在早期的理学大师周敦颐那里,他就是从探索孔子与颜回等先圣的人生境界入手的。周敦颐的弟子程颢在回忆老师生前的教诲时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这种“寻颜、孔乐处”,实质上就是对孔子、颜回的人生境界的一种寻根与探求。通过周敦颐等一代大师的首倡,再经后世几位鸿儒的辗转发挥,遂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无论孔子、颜回等圣人当时的人生境界也好,还是后世理学家们所寻绎的那种境界也好,无疑都只是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精神境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