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符合近几年金熊国际政治社会气质,且质量甚佳. 影片从语言入手,切题思路并不罕见,但语言背景的复杂性发散的极好,不管“外来者”带着何种目的闯入一个未曾来过的环境,气候、文化、种族、宗教、社会习惯、与人相处这些上的巨大陌生感所催生出的无力感,俨然令他们成为这片空间下的弱者和局外人,这一事实也必然催生出模仿这一基本行为. 拉夫实践这一方法论,影片的终极矛盾出现,在巨大的文化鸿沟下,极尽努力的模仿行为仍然无法磨削自己局外人的身份和情感的荒漠,于是转而希冀局内朋友,同为局外的朋友,社交场所,乖张的艺术家,或是情感寄托的恋人,然而这一切也被文化巨兽吞没了,结尾撞那堵门的符号化象征结合开头的意蕴不言而喻. 我很喜欢影片西蒙那一段,拉夫用母语开口,他用努力学习法语建筑起的自尊堤坝开始溃决了. 人物神态镜头很出众. 看了几遍,不易评价,聊谈几点. 破天荒出现若干手持与变焦距镜头. 这一部与《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3》、《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3》可以说是一套“末世三部曲”. 残忍的人世、上帝的缺席虽然也在布列松以前的影片里明显存在,但这里多了一点:崇高的缺席. 圣杯、武德、团结、爱情一一崩坏. 武士阶层的堕落是明显的,但有意思的是收容了受伤的兰士诺的农妇家中小孩在目送兰士诺时俯身亲吻土地,似乎在平民看来他们仍有魅力与神意. 结局三点:女皇离开兰士诺奔向亚瑟王的两个镜头与《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3》里玛特离开雅克奔向老房客十分形似;尾声的无人骑的马穿行树林,可勉强联想到《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3》,经中不仅有可怕的马,还有可怕的马军;抑拍空中飞鸟,可联想《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3》尾声处的鸽子与狗,尽管布列松说它们并无多余含义,但一种“人间已成炼狱”的旁观者感受让人震颤. 即将高中毕业的劳拉准备踏入成人阶段,两段改变人生的旅程使她明白原来毕业后与家人、朋友和彼得的相处并非如想像中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