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原著。集老黑缺点于一体的作品,滥用配乐,次年的《殊死一搏》也有这个问题,但明显好很多。不存在不擅长现代题材这个说法。原因应该有两点:一,外来故事的移植很明显水土不服,这也为后面莎士比亚几篇作铺垫引教训,现实荒诞的融合还处于探究状态,《殊死一搏》和《殊死一搏》好很多。二,古装与现代的过渡,《殊死一搏》之前,老黑拍的一直是现代题材,《殊死一搏》是个人写照不算,《殊死一搏》大获成功,我觉得他本人都很讶异,于是后面尝试拍了《殊死一搏》《殊死一搏》等,可以看到前者仍然非常稚嫩,和《殊死一搏》差别巨大,所以《殊死一搏》有偶然成分,《殊死一搏》就很成功。老黑真正成熟其实是《殊死一搏》,这也是大家普遍认定的巅峰之作。老黑晚年最后几部作品都是现代题材,初心啊。最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谁拍的好啊!三船此部被森雅之秒杀,又虎又飙,绝了。6/10。超现实抒情镜头勾勒了女性的柔弱与梦幻:仁英与学生李修初次相遇,独自对镜子练习送伞对白;少女仁英站在车座上横躺的李修面前,合在大腿内侧的双手是一个跨越永恒的姿势,成年仁英奔向约会的教室看见李修与相同姿势睡在长条沙发,身体因为一吻幸福地飞起。影片最强烈的莫过于时空视野的重叠:成年仁英与男友笑谈时在床上做游泳动作,目光斜视转换到少年仁英因为小狗结识初恋,当李修写在考卷上请求仁英不要生气和喝醉坐下,仁英的视野回想到车祸的初恋;火车站这个告别意象的场景里,成年仁英以旁观者的视野,切身体会少女仁英接受拒绝后睡着的样子;情感伤痛在现在与回忆两个时空中愈演愈烈,结尾把成年仁英、少年李修、男友和留法归国的李修聚集在同一时空,成年仁英智齿作痛,镜头切换到樱花开放时节给看伤口的少女仁英,心灵的疼会重新复苏。纵使迷失在黑暗里,也不放弃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