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导演只停留在某种情绪里,便很容易被摄影绑架,开篇那个由特效合成的长镜头,衔接处并不流畅,要说芸芸众生中的我和你即将开始的相似遭遇,有很多种方法,但是充斥全片的航拍、大摇臂等等镜头并不合适,摄影一定是要服务于文本,本就是走细腻情感的内容,看看《Soho区惊魂夜》是如何运镜,郭敬明《Soho区惊魂夜》也有此类特点,广告式的镜头只是空洞的好看. 电影虽然有最后女主角的控诉打底,却也是一直在情绪里的创作走不出来,且在此之前她已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母女矛盾,正常的剧作逻辑,她走不到最后那一步. 因为字幕包含了法律法规和专题纪实片,所以这要不就是严肃的社会题材,要不就是去碰瓷,那在文本意义上,根本没有厘清这个霸凌话题所以会涵盖的东西,更别说探其深度广度,熊浩说,有些恶要被澄清,有些原则要被端正,这才是那段戏要讲明白的. 里面的意味有种道不清楚的迷人感觉. 她在追寻什么?想向什么臣服?我感觉她在逐步脱离现实生活,而向某种深信的东西跪下,像是在为宗教献身,但那“宗教”到底是什么?是小孩子?他的诗?又或是他的诗所指引出来的世界?还是小孩子写诗这件事情本身?说不清楚. 不过它确实很电影,现在有些电影故意接近现实,反而扁平,失真. 可是这个导演就很会拍,抓住了感觉:只存活于电影世界的影像. 说回来,这些不可解不能称之为神秘,因为她的目的性很强,只是我看不出她最终目的是要通往何方,诗歌本身?世界深处?广义的美?还是说导演故意去掉这个,只是为了表达这种近乎变态的献身式追寻只能落于惘然?一切终将无功而返. (她被她的的“工具”/“神”/小孩戏耍)我坠入她本人的网中了,在疑惑中思索她,代替她,进入她,而也许只有这样,我才能知道她的谜底. 艾露思(托马辛·麦肯齐 Thomasin McKenzie 饰)是个性单纯善良的乡村女孩,渴望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她考上了位于伦敦的艺术学院,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梦想的希冀,她告别的居住在故乡的外婆,独自踏上了求学之路. 初来乍到,伦敦的一切在艾露思的眼里看来都是这样的新奇和时髦,但同时,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重的学业也给艾露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