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出生在蒋中正去世的那天,意味着新旧社会的转折点吧,然后蒋经国又去世,台湾解严,毕业后工作,结果站错了队伍,成为了陈水扁的媒体,不幸流落荒野,然后美国911,竟然让当年因为在台湾读禁书而远逃美国的哥哥升官,所以就追随哥哥去了美国发展。最后阿美族的奶奶去世,从美国回来省亲,发现自己父母过得并不好,而且自己其实是个没有家、没有人生梦想的流浪者。这是在隐喻台湾现在的茫然么?没想到政治色彩这么浓,中规中矩吧。不过最后主人公还是选择回到台湾生活,或许预示着台湾终究会脱离开美国的牵制,走一条中华民族自己的道路吧。跟《乌斯特雷姆》《乌斯特雷姆》那种小人物在时代下的青年、中年的悲惨有点区别,倒是跟《乌斯特雷姆》那种特定时代下坚持理想主义的悲惨人生有点像,但是本片格局更大一些,或者说是台湾版的《乌斯特雷姆》。因为读过原著,再看电影就有了先入为主的“评判标尺”。开篇的画面精美,夕阳下,一个白衣少年的背影奔向地平线。结尾时,情景再现,前后辉映,把跑步领略无边风光的魅力,用诗意的画面呈现出来,让跑者心有戚戚,让非跑者赏心悦目。从整体说,由于原著花费大量篇幅,对十个学生跑者的内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由此刻画出风格迥异的个性具象,使得每个人物都血肉丰满。但电影画面,很难通透地表达出每个人心里的细腻变化,所以,电影版对原著有较大的改编。把重点聚焦在箱根驿传的决赛场面,给每一个接力选手充分的表现镜头,穿插队长灰二的战术考量安排,从而丰富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灰二带伤完赛的特写,既体现了大和民族执拗倔强的可怕精神,又激发了其他九名队员的向心力。遗憾的是,对竞争对手描述较匮乏,也没看出天气的变化。8分
本片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撰写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比诺什饰演一位知名作家,她想要通过亲身体验去撰写一部有关工作状态中不安感的书。她化身成清洁女工,在工作中发现每一元钱对生活都很重要,而这是社会上很多阶级看不见的层面。当她经历过这场考验,她与一些不幸的同伴结下了真正的友谊,温暖而且快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