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羡之等又派出使者到新安,杀死前庐陵王刘义真。
徐羡之因为荆州是战略重地,担心宜都王刘义隆登基之后,或许会用别人,于是紧急以录尚书事名义,任命领军将军谢晦代理都督荆州、湘州等七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想要让他居于外地,作为援手,精兵旧将,全部配给谢晦。
秋,七月,行台到了江陵,立行门(象征性的宫廷大门)于城南,门上题字:“大司马门”。傅亮率百官在门前上表,进奉皇帝玺绂,仪式辉煌盛大。宜都王刘义隆时年十八岁,下教令说:“我这个缺少德行的人,突然蒙受上天眷顾,降下大命,非常惶恐惊悸,怎敢承担如此大任!我将暂时回到京师,哀祭先帝陵寝,并与贤良大臣交换意见。希望各位体谅我的内心,不要再多言。”府州佐史都向刘义隆称臣,并请仿照京师及宫廷,重新题写江陵各城门名称,刘义隆一概不许。下令州、府、国各军政衙门宽宥所统辖内的刑事犯人和无力还债的囚犯。
诸将佐听说营阳王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死亡,都认为可疑,劝刘义隆不可东下。司马王华说:“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虽然嗣主缺乏纲纪,但刘氏人望未改。徐羡之不过是寒门出身,中等才干,傅亮是布衣书生,并非有司马懿、王敦那样的用心,这是很显然的事。他们受先帝托孤重任,也不敢有背叛的想法。只是畏惧庐陵王严厉,担心将来自己不为所容;而殿下宽睿慈仁,远近所知,所以越过兄弟次序,奉迎殿下,也期望殿下能对他们有感激之情。其他人的议论,必定没有什么道理。又,徐羡之等五人,功劳地位都相等,谁肯相让!就算心怀不轨,也必定干不成事。废主如果在世,他们担心将来受祸,所以杀害;这都是因为贪生过分,哪里敢一朝之间,就突然心怀逆志!不过是想要握权自固,要少主仰他们鼻息罢了。殿下但当长驱直入,才能不辜负上天及百姓的期望。”